新质生产力代表社会生产力的能级跃迁。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跨界、独特、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这既源自社会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也是由新质生产力的独特属性决定的,内含着现实优越性、创新性以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中,面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部署,我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序推进。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要求打造职业教育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对教育系统产生颠覆性影响,必将引发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性重构,让职业教育呈现新特征并形塑新形态。
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职业院校要注重由“育分”向“育人”转变,构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培养方面发力,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把握新质生产力、运用新质生产力、创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有效增强全要素育人能力,全应用场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构建育人新秩序、新形态,大力培养国家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二是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职业院校要对标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全周期各环节,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技术系统演进和工作世界变迁,并引领现代科技进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战略性人力资源。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职业院校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办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院校治理等,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统筹安排,重建培养体系、重设教育场景、重组办学资源、重整教学内容、重构培养方式,着力深化“三教”改革,纵深推进对教师、学生等主体的评价改革,着力优化配置治理要素,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全流程业务再造,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路径,高品质提升人才培养新效能
新质生产力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的形成意味着生产力要素有质的变化,要求为其供给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的职业教育应有新发展范式,在教育类型和层次有效融通且品质升级中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生态。
一是统筹教育类型协同。职业教育在优化自身特色的同时要对标新质生产力对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人才的需求,积极整合优质资源,统筹推进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职业教育要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打破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壁垒,形成“中-高-本-研”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融合化发展。
二是深化交叉融合培养。职业院校要密切追踪新质生产力演进趋势及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由此衍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在推动培养目标向高位移动、专业交叉融合、能力结构复合上下功夫,切实构建与新产业链、新技能体系、新岗位要求等相对接的专业结构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三是构建职业能力体系。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设规范、有序、一体的国家资历框架,面向新产业确立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体系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搭建融合沟通的桥梁,为技能形成和人才评价提供基础性准则与依据,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差、技能错配、供需错位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三、以共建共治为主要抓手,高水平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催生的新产业为载体,立足于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体系重塑,而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缺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提高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度。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我国应就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作出重要安排,围绕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系列相关文件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主要矛盾,深度挖掘产教融合多元主体背后的利益结合点,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有效供给,突破制度低效的困境,激活创新链、撬动资金链、服务产业链,以此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质生产力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所以,客观上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层联结、同频共振,站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结成利益共同体转向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度释放有效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的技术技能人才红利。
三是强化整体性动态治理。新质生产力快速的迭代跃升效应将促使职业教育面临更加动态、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动态追踪新产业发展态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整体性治理为方向,迅速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与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形成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供需失衡挑战。
四、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动力,高标准激活数智赋能新变量
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创新,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既是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深化数字化转型。面向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深化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专业建设范式变革,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产业的深度联动,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建设内容,重设专业教学组织方式,着力化解社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形成相匹配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育供给方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赋能。
二是打造数字化育人空间。面向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这一趋势,职业教育要利用数智化技术拓展学习空间,统筹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优质教育元素,将智能化终端应用到人才培养及技能养成之中,形成更好的教学条件、更高效的实训平台,重塑学习形态,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有效应对未来经济形态、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三是创新数智化教育模式。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工业时代的职业教育形态已无法适应当前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通过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于理念、体系、范式、内容、治理等不同维度进行实质性变革,形成智慧教育新思维、新模式,在职业教育规模化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推进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释放数字生产力,实现育人全过程深度优化。
五、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导向,高站位形成服务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协同性,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以人才为重要抓手,围绕全要素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形成发展优势。
一是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院校要积极适应工作世界呈现的生产技术数字化、劳动工具智能化、劳动内容复杂化、劳动关系协同化等特点,直面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角色期待,将数字技术训练、数字技能养成嵌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大数字劳动工匠培养力度,主动协同多元主体以构建社会支持机制,完善人才成长发展通道,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为生产力的跃升提供新型高技能劳动者。
二是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一批优势产业将跨区域精耕细作并全面融入全国大市。耙到逃鞫越诱庖环⒄骨魇,面向区域经济社会进行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主动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一体谋划专业设置,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加大对区域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动经济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跨区域协调发展筑牢基底。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将数字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放在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并进行系统谋划和定位设计,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制,助力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节选自《高校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